金門旅遊-水頭˙黃厝頂(頂界)
頂界十八支樑
清乾隆時期,黃秦在杭州開設綢布莊、黃楚在錦州經營油米生意,均十分成功,在獲得可觀財富後,皆返鄉建屋以光耀門楣,回饋鄉里。這九棟二落大厝建築群便是在此背景下興建,其採同一座向,並在同一時辰上樑,因一落須使用一支大樑,九棟十八落共需樑十八支,又因十八支同時上樑著實壯觀,為地方一大盛事,故「十八支樑」的美名不脛而走。此乃金門地區最早的計畫性集體建築,規模雖比不上山后十八間,但落成時間卻比之早上約一百二十年。
九棟二落大厝部分已發生頹圮,或改為民宿,幾乎不開放參觀,僅能從外感受當時盛況。
黃紹光二落大厝(現水頭九號)
水頭九號為頂界十八支樑代表性建築,相傳黃母在其十六歲時,籌措三千六百銀元,欲為其捐官,未料黃紹光竟科舉得第,於是黃母便將這筆捐官銀元移作興建此宅的費用。
其建築規格是雙落大厝加建左護龍,與鄰居以隘門相隔,隘門旁圍牆雕花鏤空紅磚、入堂大門門楣厭勝物-八卦石雕、大廳板堵描金仙鶴均饒富特色。
目前為民宿,未開放參觀,但隘門可以穿越,隘門旁圍牆雕花鏤空紅磚十分華麗值得欣賞,另外脊墜小風獅及墜魚也相當精美。
四維堂、卓齋
水頭書齋可考者有八處之多,分別是四維堂、卓齋、怡齋、下界仔書房、古書房、懋齋、酉堂及題塔書齋,文風之盛,“文里鄉”美名當之無愧。
黃氏族人自黃輔公以進士之尊,為避胡元之亂,入浯執教以來,不忘詩書傳家。乾隆中葉以後,在外經商者多已成就斐然,除了返家興建華宅外,籌建培養子弟求取功名的書齋,也成了一股風潮,黃氏二房在下界建有「下界仔書房」,三房在頂界建有「古書房」,有黃百萬之稱的黃俊幼時曾於此就讀。到了乾隆末年,又增加了四間即黃祈所建的「四維堂」、黃楚所建的「怡齋」、黃冀所建的「懋齋」及黃紹光所建的「卓齋」,其各聘先生執教,頗有競爭之勢。
四維堂已修復為民宿但不開放參觀,怡齋仍傾圮中有待修復。行經怡齋可以注意軒閣的「瓦當」及引導雨水滴落的「滴片」,非常精美難得一見。
黃厝頂旅遊路線建議
四維堂→怡齋→黃紹光宅 (頂界十八支樑代表作)→黃乃甫番仔厝→卓齋→黃天露大厝→穿越隘門→四維堂
到頂界參觀的旅客走到四維堂時,可以沿著堂前紅磚道(舊為水頭「石路」),體驗昔時莘莘學子求知必經的石板路,途經一牆之隔的書院-怡齋,走過十八支樑前排大厝(含黃紹光二落大厝),觀想黃母為求子貴,穿梭門庭,籌措捐官銀元,以及十八支樑同時上樑的盛況,然後在黃乃甫番仔厝前榕樹下小憩,欣賞廊牆精美的日本磁磚及山牆裝飾。
休息過後再沿著石板道走到「石路」的起點卓齋,遙想當時朗朗讀書聲,迴盪耳際。接著參觀黃天露宅,這棟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築,前一進是二落大厝加右護龍,護龍後進加建洋樓,十分特別,山牆上「民國十九年」是其落成的時間。最後穿過水頭九號旁的隘門,走入狹窄巷道,懷想明、清兩代倭寇、海盜橫行,為此先人建了這類的梳式建築,中間的隘門隨時因為拒敵而關閉,領略前人在此生息的艱辛。
水頭聚落參觀行程建議
金水國小→得月樓、黃輝煌洋樓→僑鄉文化展示館→黃永遷、永鑿洋樓(風獅爺文物館)→金水國小(借腳踏車)→白氏草寮位址(起源地)→鑲壁石獅爺→黃氏宗祠紫雲屏→黃廷參三落大厝→18支樑→黃紹光古厝→黃乃甫番仔厝→黃天露洋樓→黃濟古厝→黃廷宙銃樓→酉堂別業→蔡開盛古厝→金水國小(還腳踏車)
延伸閱讀
安排金門行程請參考 金門旅遊攻略(點擊文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