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門自由行深度遊-金門地標「毋忘在莒」勒石、太武山十二奇之倒影塔及古石室 (2014.05初版, 2018.10修改,2023.01再修改)
這是金門戰地印記經典圖騰之一,與莒光樓並列,在2008年金門新十景票選結果中雖未列名,但到了金門若沒跟這塊石頭照張相,有好像沒到過金門似的遺憾。
這塊勒石“毋忘在莒”四字是由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手書,並在民國四十一年由胡璉將軍交派政戰部主任鳩工鐫刻,歷時四個月完成,冀望藉由戰國時期齊國“田單復國”的典故,期勉全國軍民以台、澎、金、馬彈丸之地,戮力光復大陸國土。
如果仔細觀察這塊勒石,上面還有許多舊有的鐫刻,並未完全清除,旅者不妨找尋看看。
太武山十二奇之古石室(鄭成功觀兵奕棋處)
奕棋處乃一天然岩洞,深約13公尺、寬約6公尺、高約4公尺,內有石桌、石椅,據說洞外的平台是鄭成功俯瞰官兵操練的地方,石洞內則是閑暇時與官兵下棋之處。到此一遊不妨效仿國姓爺,站在石欄杆前俯視江山,美麗的后江灣、洋江灣、金廈水道、綠油油的田園景緻一覽無遺,天空清朗時,更可眺望大嶝、小嶝甚至泉州、廈門。
黃琇《太武山十二奇記》香几案...。旋轉而左,徐行百步許,有石萃然起於蒼莽之中,不斷木以為椽、不積土以為垣,石室天成。另林乃斌(林豪)《太武山十八景分詠》中針對古石室有詩云「六合天然石洞天,巍峨雄距大山巔。上方更有凌雲塔,影落池塘浸古泉」,也清楚指出古石室位於倒影塔下,即現在之鄭成功官兵奕棋處石洞。
參考資料
金門國家公園電子報˙六合天然石洞天 2016.2.20
旅遊重點
總統訓示石刻
充滿戰地風情的石刻,為當時司令官尹俊將軍鳩工所刻,剛勁有力。
太武山十二奇之倒影塔
太武山十二奇之一,此塔與文台寶塔、茅山塔同建於明洪武二十年,相傳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壓制金門可能出現帝王之尊的風水,特派江夏侯周德興來金所建,當然這應是民間趣聞罷了。
根據《金門縣誌》記載「文臺寶塔、倒影塔、茅山塔,三塔均為明朝江夏侯周德興於洪武年間備兵金門,相度形勢,遍立城砦,因建以為航海標誌。」明初海上絲路貿易暢旺,金廈水道船隻往返絡繹不絕,倒影塔作為航海指引確有必要。
1918年 因地震之故與茅山塔均發生嚴重毀損。
1937年 七月修復,同年十月日軍佔領金門,因被指為指引日軍登陸,後又慘遭拆除。
2005年 重建竣工。
倒影塔之名源於何處,自「重建倒影塔碑記」可見端倪,碑文記載「...塔影倒海,游魚屏跡。...並影乃及於海上,或云『塔影朝陽』,故名倒影...」。倒影塔因在太武山巔,每至太陽升起時,長長的塔影,倒映到水面上,因而吸引魚群洄游於塔影之中,故得名之。初至該處的旅人,應該有跟Jay一樣的疑問,眼前離海甚遠,倒影塔的倒影如何能映在水面上?但如果見到陳炳容老師提供在總兵署展示的泉郡金門海圖,便不難想像碑中描述的景象了。
太武山建議行程 :(點擊文字)
蔡復一故居地→蔡氏家廟→蔡厝古道→元碑→海印寺→功德碑→毋忘在莒→鄭成功觀兵奕棋處→倒影塔→斗門古道→斗門風獅爺(靖海堂)
以上行程漫步至少約需三小時,視各景點停留時間多寡。
如體力與時間足夠,可同場加映:(點擊文字)
加上這段約45-60分鐘
太武山十二奇總覽 (點擊文字)
延伸閱讀
安排金門行程請參考 金門旅遊攻略(點擊文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