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門自由行-軍民共同的記憶˙行走於木麻黃林蔭下 (2016.07初版 2020.03修改)
歷經元朝伐木煮鹽,明末海禁焚野,鄭成功伐木造艦加上清朝缺乏林業經營等等因素,在國軍撤退台澎金馬初期,金門幾可用童山濯濯一片來形容。失去林木涵養水土,加上小島東北季風強勁,造成飛沙走石、土地貧脊,居民苦不堪言,這便是前人多出洋謀生及島上設置許許多多風獅爺的緣由。
(攝於林務所 金門造林,背景可見黃沙滾滾、童山濯濯)
參考胡璉將軍《金門憶舊》書中所述,綠化之初,「樹苗不聽命令,一批一批運來,一批一批死去。」樹根本種不起來。直至將軍一偶然旅行中,發現台灣海邊「印度田青」的防風樹,請教專家移植相關知識,才獲悉「田青提供根瘤菌滋養木麻黃」的秘訣。
(國軍持續造林,直至六十年代仍大規模進行)
民國四十一年,將軍成功移植田青,並再度引進木麻黃種植,然而還是失敗。最後根據失敗經驗決定,與林場訂立合約,用竹籠填實肥土,苗植籠中,活苗連籠運來金門,再整籠植於田青樹旁,指定專人負責,如此才逐步完成造林。
軍友回憶道:植樹坑要挖一人深,且兩人能錯身,當時每棵樹掛上名牌,宛若個人裝備,並戲稱當時是「樹在人在,樹亡人亡」,可見當年國軍對植樹用功之深,也才有現今金門綠樹成蔭如海上公園般的景緻。
(上下圖 至今仍有許多居民撿拾木麻黃枝條,當作材火使用)
木麻黃樹木成林後,在軍事設施間,就成了絕佳的掩體遮蔽物;在海邊,就成了防風林;在路旁,就成了景觀路樹,並提供軍事運輸的掩蔽;在早期居民的廚房,就成了絕佳的燃料。撿拾木麻黃枝葉木當材燒、樹下乘涼成了這一代金門人共同的記憶。
和許多在金服役的軍友一樣,版主20餘年前在金當兵時,行軍、跑步也多在木麻黃林道間。炎炎酷暑,一進入木麻黃林,宛若天堂,因此,軍友們對木麻黃多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。
(上圖 當年最典型的道路型態)
推薦的木麻黃林道
環島北路段
環中路
太武山玉章路
柳營軍事園區
烈嶼環島車轍道
延伸閱讀
安排金門行程請參考 金門旅遊攻略(點擊文字)